2025 年 4 月,日本投资公司 Metaplanet 宣布以 19.3 亿日元(约 1,360 万美元)新购入 145 枚比特币(BTC),将其总持仓量提升至 5,000 枚 BTC,市值约 4.6 亿美元。这一节点并非巧合,而是其明确“年底目标 10,000 BTC”战略中的关键一跃——意味公司已完成目标的一半。

在比特币企业持有浪潮中,这家日本公司正迅速崛起,与 MicroStrategy、Block、Tesla、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一同跻身“企业大户榜单”。但在这场囤币军备竞赛背后,Metaplanet 的策略究竟透露了怎样的信号?而这场竞赛,对加密资产定价、公司金融模式以及宏观资金流动格局,又带来了哪些不可忽视的影响?

一、Metaplanet:从传统金融到比特币战略先锋
Metaplanet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巨头或加密原生公司。它更像是一个代表“后特斯拉时代”的比特币财务型企业,即以资产负债表为平台,通过持续增持 BTC 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“数字黄金型企业”。

自 2024 年 4 月公布比特币收购战略以来,Metaplanet 的执行力令人瞩目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,公司已完成 5,000 枚 BTC 的累计购入,累计成本达 4.281 亿美元。以最新披露的信息看,单枚比特币的平均购买价格为 93,327 美元,显示其布局的节奏紧密跟随市场波动策略,并非盲目重仓。

首席执行官 Simon Gerovich 在公告中表示,“我们已实现 2025 年底 10,000 枚 BTC 持有目标的一半,这是迈向全球领先比特币控股公司的重要一步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Metaplanet 设定的下一个目标是到 2026 年底达到 21,000 枚 BTC,这一数字的象征性也不容忽视——它恰是比特币总量的 0.1%。

二、BTC 收益率指标:以比特币为核心的财务 KPI
与 MicroStrategy 提出“每股 BTC 持仓”指标类似,Metaplanet 正在推动一种新的企业估值方式——BTC 收益率(BTC Yield)。

这一指标的定义是“公司所持有 BTC 总量 与 其完全稀释后股本的比值的变化率”,核心在于量化 BTC 战略对股东权益的拉动效果。据 Gerovich 披露,2025 年迄今,该指标年初至今已增长 121.1%,即 BTC 战略已显著提升每股内含 BTC 权益。

这种 KPI 本质上使投资者不再只看 EPS(每股收益),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每股 BTC 含量,从而为加密时代的企业价值评估引入新的逻辑。这种估值方式,已被更多愿意“资产表中加币”的企业采纳。

三、企业囤币:从战略行为到资本工具
过去两年中,MicroStrategy 的“比特币资产负债表实验”广受关注,但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,这一模式已被复制并逐步本地化。

2025 年第一季度,不仅是 Metaplanet,Semler Scientific、KULR、Core Scientific 也纷纷加码 BTC,形成美日联动的“企业囤币潮”。而这种趋势正在从“CEO 信仰型操作”逐步转化为“资本结构再设计”工具:

举债买币:MicroStrategy 多轮发行可转债、Metaplanet 股票增发;

换股增仓:企业通过增发股份直接换取 BTC;

股价联动:企业 BTC 持仓越多,估值弹性越大,成为新一轮“数字资产杠杆”。

比特币在公司金融中不再是“另类配置”,而是一种稀缺、抗通胀、可杠杆的核心资产。

四、Twenty One:企业比特币竞赛的新玩家
就在 Metaplanet 达到 5,000 枚 BTC 这一重要节点的同一周,全球市场又迎来一位比特币“超级鲸鱼”级别的新玩家。

4 月 24 日,Tether、软银、Bitfinex 和 Cantor Fitzgerald 宣布联合成立价值 36 亿美元的新公司 Twenty One,拟作为“原生比特币上市平台”运营,初始资产持有 BTC 数量将超 42,000 枚,堪称挑战 MicroStrategy 的“企业战队”。

根据现有披露:

Tether 注入 15 亿美元 BTC

软银注入 9 亿美元 BTC

Bitfinex 提供加密资产 6 亿美元

Cantor Fitzgerald 协助发行 3.85 亿美元可转债

Strike 创始人 Jack Mallers 担任 CEO

Twenty One 不仅要买币,更要构建围绕比特币的金融产品和内容生态,目标成为“比特币人的上市公司”。

五、机构、国家与散户:比特币新周期的资金结构变化
Coinbase 机构战略主管 John D’Agostino 近日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:“4 月份,推动 BTC 上涨的资金,主要来自机构、主权基金和家族办公室。”

这一判断得到了链上数据的印证:

ETF 数据显示,机构连续一周净流入超过 20 亿美元;

CoinShares 报告指出,美欧市场资金分歧正在扩大,美方机构押注 BTC,欧方资金流入黄金;

据 Nansen 监测,主权基金通过场外渠道积累 BTC 的行为正变得常态化。

与此同时,散户更多通过 ETF 或零星交易参与 BTC 市场。在这个背景下,像 Metaplanet 这样的上市公司,其股票价格变成了散户间接持有 BTC 的“新型渠道”。

六、加密金融秩序的再造:Metaplanet 能走多远?
Metaplanet 仍是一家市值不到 5 亿美元的小公司,其模式在当前宏观背景下受到巨大鼓励。但也必须看到:

它的股价已在一个月内下跌超 30%,面临“币价上升但公司股价不涨”的流动性陷阱;

BTC 的价格波动对其资产负债表影响巨大,可能使企业估值充满不确定性;

随着更多公司进场,囤币战略可能从“红利期”进入“内卷期”。

但不能忽视的是,Metaplanet 成为“亚洲第一个大举拥抱 BTC 的上市公司”,正在释放一个强烈信号:比特币不仅是资产,更是全球资本博弈的工具。

结语:全球金融版图正在重绘
Metaplanet 把自己定位为“从日本引领全球比特币竞赛”的标杆,不只是口号。这场企业资产结构再配置的实验,正在从北美蔓延到亚洲,也可能改写全球市场对公司金融模式的定义。

未来的全球资产组合中,“黄金 + 美债”的传统框架或将被“比特币 + 股票 + 算力”新结构所补充。而每一家像 Metaplanet 这样的公司,都是这场重塑中的关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