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特朗普政府重新点燃关税战火的当口,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重新审视比特币的地位。不再只是“数字黄金”,比特币如今逐步被一些机构视为对冲宏观政治风险的工具,尤其是在“美国孤立主义”情绪升温的当下。作为华尔街中罕见的“加密友好派”,渣打银行的态度尤为鲜明——他们认为比特币正走向“政策避险资产”的角色。

一场从白宫开始的全球市场震荡
4月初,美国总统唐纳德·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对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%的关税,并对包括欧盟(20%)、越南(46%)等国征收更高比例的“互惠关税”。这一“新孤立主义”政策,迅速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:美股三大指数期货盘后暴跌,比特币在触及88,000美元高点后急剧回落至82,000美元以下;而以太坊、Solana等主流加密资产更是一夜蒸发超10%市值。

市场一度寄望于比特币充当“避险资产”的角色,但初期反应却令人困惑。加密市场的集体下跌,是否动摇了比特币的避险逻辑?渣打银行却持不同看法。

渣打银行:比特币正成为“关税对冲工具”
渣打银行数字资产研究主管 Geoffrey Kendrick 在发给媒体的一封分析邮件中表示:“尽管目前市场噪音过多,但我认为比特币这次将成为对冲关税风险的工具。”他进一步指出,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,本质上意味着持有美元等法币的风险在上升,而这将从根本上利好比特币。

这一观点延续了他早前的主张。3月底,在美国政府放风征收“互惠关税”后,Kendrick 曾发出长文,首次将比特币定义为“对冲美国孤立主义的资产”,并指出“它的抗审查性和跨境结算能力,让它具备了天然的政治对冲属性。”

此次,在政策落地后他重申这一立场,并进一步细化到“关税风险”层面,显然是对近期宏观局势演化的快速反应。

“美国孤立主义”对加密市场意味着什么?
虽然过去几年,“美联储政策”与“通胀/通缩预期”是加密市场的主要宏观变量,但现在,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正在成为新的影响力中心。

渣打银行认为,“美国孤立主义”并不仅仅是一系列关税政策,它还伴随着资本外流限制、供应链回流、本币保护主义的整体倾向。从历史经验看,这种政策组合往往会打击美元信用、冲击国际结算系统,并诱发全球储备资产结构的变化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比特币的价值逻辑得以重新定义:

作为非主权资产,它不受单一国家政策干扰;

它的全球流动性不依赖任何银行或清算系统;

它可以作为美元系统之外的价值锚和支付手段。

因此,在法币体系不稳定或政策过于剧烈的环境中,比特币反而可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。

比特币vs Mag7:新的比较基准?
值得一提的是,Kendrick 在报告中也比较了比特币与“七大科技巨头”(Mag7)的表现,认为“尽管比特币价格下跌,但在最近的市场震荡中,它仍跑赢除了微软和谷歌以外的大多数科技股。”

这一视角耐人寻味。过去两年,比特币常常被拿来与黄金或纳指做对比。而此次,渣打银行更倾向于将其与“增长型科技资产”并列,可能暗示着他们对比特币资产结构的重新理解:它不再仅是“数字黄金”,而是具备增长潜力和宏观对冲双重角色的“新型资产类别”。

投资逻辑背后的长期愿景
Geoffrey Kendrick 此前曾在渣打银行内部报告中预测,比特币将在2025年底达到20万美元,2026年30万,2027年40万,并在2028年触顶50万美元。

他认为这一轨迹并非盲目乐观,而是基于两个关键判断:

比特币将成为全球财富结构中的战略配置资产;

美联储货币政策长期将回归宽松——尤其是在贸易战引发经济衰退之后。

在他看来,关税背后折射的不是经济强劲,而是“政治动员优先于经济稳定”的风险信号。这种环境反而为“去中心化的价值储备”提供了发挥空间。

分析师观点:“政策清晰度”或带来二次上涨
虽然市场短期震荡剧烈,但部分分析师认为“政策明朗”本身就是一种正向信号。

澳大利亚交易所 BTC Markets 的分析师 Rachel Lucas 表示:“这类强制性政策虽然具备压制性,但对长期投资者而言,却减少了政策不确定性。机构资金会在此类回调中寻找入场窗口。”

加密资产管理公司 21Shares 的策略师 David Hernandez 更进一步指出:“市场已经在价格上反映了恐慌,现在更需要观察全球的应对。如果中国、欧盟等不出台激进反击,那当前就是政策风险的‘上限’,反而提供了交易策略的明确性。”

写在最后:数字资产的宏观进化之路
从“炒币”工具,到“支付革命”,再到如今作为“政治对冲资产”的新叙事,比特币的角色正在与世界一起演化。渣打银行此次提出的“关税对冲论”,本质上是其对数字资产在全球宏观格局中定位的一次尝试。

这不仅是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探索,更是数字经济时代不可回避的议题——当政策波动成为常态,哪些资产能穿越国家边界,穿越制度博弈,成为新一代资本的避风港?

这场博弈,才刚刚开始。